2021年7月23日~25日,为期三天的iTechClub第五届华北区互联网技术精英高峰论坛在天津盛大开幕。本次论坛以“拥抱云原生”为主题,邀请华北区会员、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技术高管作为本次峰会的参会者。
博睿数据产品管理部高级总监孙丽女士应邀发表了“数据链DNA赋能云原生可观测性建设”的主题演讲。
博睿数据产品管理部高级总监,云计算行业8年产品从业经验,负责APM产品规划与建设
现如今,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给IT带来了新的挑战,业务越来越丰富,迭代越来越快。Devops、容器、微服务、Serverless等技术在满足业务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运维监控难的问题。如何在动态的复杂的IT系统中采集数据、汇总分析、告警、排障?显然,传统的人工配置探针、人工梳理数据关系是不现实的。如何实现在云原生时代服务的可观测性建设,基于自动化、智能化的应用性能监控(APM)监控系统,助力企业在在新的IT架构下促进数字化的发展。
从监控到可观测,从Known到Unknown
监控和可观测性的根本区别究竟是什么?孙丽总给出了答案:Monitoring tells you whether the system works. Observability lets you ask why it’s not working.建设业务与系统的可观测性意味着监控系统从1.0走向2.0时代。
她表示,基于业务洞察的Code to Customer全链路观测,是当前IT数字化转型中系统运维的必然选择。
以往“Monitoring”仅仅能够简单检测系统健康情况,出现问题进行告警,知道系统是否正常工作;而“Observability”则是将检查部分扩展到业务指标、系统日志等,并能够进行根因分析和问题追踪,获知以往不可知部分。
云原生与微服务趋势下,建设系统可观测性成为必要
在云原生与微服务成为行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更多全新的问题和挑战出现了:
DevOps普及对交付效率要求更高,持续构建与发布对应用户体验的影响以及故障时对用户的影响如何评估?
微服务架构模型下,系统复杂度更高,云、中间件、k8s、容器、业务、应用等上下游更多,如何进行问题定位?
微服务架构,容器化部署下,实例生命周期更短。问题发生后环境和现场可能已被破坏,如何解决问题?
这一切问题,都能通过系统可观测性建设得到答案。
可观测性的建设包含如下几个要点:1、数据的全面采集;2、Serverless的可观测性能力建设;3、数据的可观测大屏。
Code To Customer是建设可观测性的核心
Code To Customer即从代码到用户,这是博睿数据倡导的数据链DNA理念的核心,也是系统可观测性建设的核心,它包含了从代码端、网络端、应用端、服务端等全数据链的全面采集和监控,当具备完整可检测性的IT系统建立之后,自动化、智能化的应用性能管理、数字化体验管理和网络性能管理等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构建更加完备统一的运维体系。
博睿数据基于数据链DNA理念打造的解决方案,是以全面的telemetry data作为可观测性的基础的、创新构建统一标准的运维指标体系的智能运维解决方案。
“D”—DEM
(Digital Experience Management):
用户数字体验管理,包含客户端APP体验监控、浏览器体验监控、小程序体验监控、浏览器拨测和手机拨测等一系列技术。博睿数据的DEM基于用户会话的监控视角和分析模型,是国内DEM领域监控工具中独家具备了用户会话及全量访问事件的监控和分析能力的产品。
“N”—NPMD
(Network Performance Monitoring and Diagnostics):
网络性能监测和诊断,通过网络嗅探、BigIP大数据引擎、Nginx Telemetry等技术,从业务、应用、系统、网络、硬件几个维度分析诊断,实现网络传输的路径发现,异常发现,故障发现。
“A”—APM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应用性能管理通过字节码注入和微服务探针,无需应用代码变更的情况下实现对代码运行效率、SQL调用效率、PaaS API调用逻辑追踪,以及微服务的性能监控。
数字化转型带来了IT系统迅速扩张,博睿数据基于数据链DNA理念打造的智能运维解决方案,通过大数据平台打通“云-管-边-端”,将不断扩大的IT系统各环节所产生的信息进行观测收集,并结合数据的信息特征与业务流程、系统表现、用户体验各环节的特点进行特征关联,实现全系统观测、实时预警、分布式追踪以及代码级问题预警解决。方案还基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学习升级,提供更具业务价值的智能预警,从而保障用户业务系统全环节的稳定,助力云原生时代服务可达。